談到自然纏裹,這的確由來已久,以致無法斷定它是從何時開始的。但它肯定起源於“足尚纖小”和步態“舒緩爲貴”的觀念。至少在先秦時期,這種觀念就已經形成了。《詩經》中“月出皎兮,佼人了兮,舒窈糾兮”就是證據。有人以史書中有“範睢裹足不入秦”句,是用女喻,是從先秦起,已有纏足之記載。其實這只能說明在民間已有了自然纏裹的現象。

    從自然纏裹到金蓮小脚式的重塑性纏裹,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,是自然纏裹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後(從先秦的戰國時期算起到五代至少也有1600年),終於走向了質的跨越。是什麽原因促成了這種跨越呢?有人經過研究,認爲是舞蹈的作用。這方面的問題將在以後的《纏足史話》中詳加說明。

    可能有人會對此感到疑惑不解,他們認爲,經過這樣纏裹後的小脚,連行走都很艱難,怎麽還能跳舞呢?殊不知,這是把古代宮廷的緩歌曼舞與現代的勁歌勁舞混爲一談了。緩歌曼舞只需舞動廣袖長裙輕緩地碎步行走,全然無需急馳大步,甚至這種急馳大步還會是一種禁忌,唯獨如此,方顯出宮廷的華貴典雅。而經過纏裹後的小脚剛好適應了這種需要。从这个意義上来说,三寸金蓮是“應運而生”的。

    經過重塑性纏裹創造出的金蓮小脚,毫無疑問地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,在它最早出現時,一定會被特別地關注。歷史上之所以對纏足的起始年代沒有明確的記載,這絕不是史家或文人們的疏忽,而恰恰說明這是一個漫長的、漸進的過程。當纏足還處於自然纏裹階段時,它是大量存在於民間的一種最普通不過的一種現象,所以無需特別地加以記載。而五代時期的窅娘纏足──肯定是對雙足的重塑性纏裹──不但見於史書,而且也大量見於野史,爲什麽會這樣被各方面關注呢?這就正好說明,這是一個重要事件。窅娘未必是纏足的創始人或第一人,但她肯定是這個時期重要的代表人物,所以才會被大書特書。因此,纏足起自五代的意見大體是不錯的。清代很多學者都對此作了論證並持肯定態度,而我們現在距清朝滅亡已近百年,掌有的資料遠不如纏足全盛時期的清代豐富。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,是不能推翻前人的結論的。

最后修改日期: 2020 年 10 月 5 日

留言

撰写回覆或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