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创长篇金莲小说】《莲钩秘籍》84  方渔犀  撰
 
·版权所有  禁止外传·     英国基督教教会上海教区女子小学校长玛丽亚·奥本海默嬷嬷,是个五十岁的老姑娘。她一八七三年,也就是著名的英国亚历山德丽娜·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的这一年,生于伦敦一个基督教传教士的家庭。玛丽亚一八六0年毕业于伦敦神学院,以后来华传教,至今已有二十六年了。    玛丽亚嬷嬷在来华传教的最初几年,看到中国的小女孩,在很小的年纪,就开始缠裹小脚,啼哭之声,传于户外,甚为不解。她以后对中国传统的缠足文化,由不理解到逐渐理解,由不接受到逐渐接受,并日益领会中国缠足文化之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并艳羡中国妇女一双精美绝伦的纤纤莲趾。要不是她已成年,又是修女、传教士身份,很可能她要尝试为自己裹一双纤纤莲趾,亲尝一下莲味了。   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,她又返回伦敦,进入剑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,相继取得了历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的学位。在来华的传教士中间,高学历者,并不乏见,玛丽亚嬷嬷,在传教之余,结合自己深入乡间村舍的所见所闻,对缠足文化潜心研究,收获颇丰。    维多利亚女王执政后,“雄”收勃勃,一心要把西方文化传播到全世界,传播到东方,传播到古老的中华帝国,培养忠实于大英帝国的各种人材。    英国基督教教会,秉承女王陛下的旨意,决定在中国设立洋学堂,上海的女子小学即是其中一所。    上海教区主教罗伯特·斯特朗牧师在确定女子小学校长人选时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玛丽亚·奥本海默嬷嬷,但不知一位堂堂的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,肯不肯屈尊俯就小小的小学校长之职,当他惴惴不安地征询玛丽亚是否肯做校长时,她竟然非常高兴地一口答应了。玛丽亚想到担任校长后,能够天天同小脚女生在一起,得知她们的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一颦一笑,近距离地观察她们,了解她们,正是绝佳机会,不啻正当饥饿之际天上掉下一张馅饼,妙不可言,她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    但是,玛丽亚嬷嬷在办学的过程中,遇到了重重的障碍和阻力,她像一架推土机在烂泥中艰难前行,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她不止一次地想打退堂鼓,但她终于战胜了这些困难,把学校办起来了。    学校招生遇到的第一个实际问题是:用长长的裹脚布缠着一双小脚的女孩子收不收?是不是要将裹脚布去掉、不再裹脚时才收?    几乎所有的传教士都坚决反对招收正在裹着小脚的女孩入学,道理很简单,小脚与西方文化和审美观格格不入,甚至是背道而驰,在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认为是美女首要条件的小脚,他们却完全不能理解,完全不能接受。   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,传教士以解放小脚为己任。就连不是传教士的西方妇女也是如此。例如著名的立德夫人(阿绮波德·立德,1845~1928),就曾组织了“中国妇女天足会”,是近代中另反对缠足运动的发起人。    立德夫人,“雄”心壮志,风尘仆仆,到过内地许多省份,游说当地官员,寻求他们的帮助,但是收效甚微,反应冷淡。她后来终于弄明白,与中国官员讨论一个最敏感的话题,女人缠裹小脚和放脚的话题,而且是一位英国妇女在同他们讨论,对他们来说有多么不可思议,纯属闻所未闻之事。立德夫人一路之上,尽管说得口干舌燥,听众依然置若罔闻。她的翻译对她说,他曾经两次把小女儿裹着的小脚放开,可是他的妻子又给裹上了。有次开会宣传放脚,可能因瓢泼大雨,只有九位中国妇女到会。    立德夫人有次去见大名鼎鼎的洋务派领军人物李鸿章,希望得到他的支持,但李鸿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,并未答应。立德夫人在著名的《穿蓝色长袍的国度》一书中这样写道:    “他总是极力避开裹足──我此行要与他讨论的话题。……我让他收回了话锋,并说明了此行的目的。和善的总督嘟哝着:‘我不喜欢小孩子因为裹脚而哇哇地哭,可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们在哭。’……他接着说:‘你想让我叫全国的女人都不裹脚?我没有那么大的权力。全中国的女人能穿同一双鞋吗?不能。’然后对我说:‘你知道,如果你让妇女都不裹脚,她们会变得很强壮,男人已经很强壮了,他们会推翻朝廷的。’”    说起李鸿章这位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,改革开放的祖师爷,传说他的母亲李老夫人脚大,不知是从未裹脚、压根是双天足呢,还是裹得不够小。当时四寸小脚,已经算是“大脚”了,可见当时要求之高。有次李大人怕人看到他母亲的一双“大脚”,连忙上前遮掩。这下老太太不乐意了,对儿子说道:“连你老子都不嫌为娘的脚大,就你小子多事。”李老夫人言之有理,李鸿章官做得再大,也是她娘生出来的,哪有儿子嫌亲娘脚大的道理呢?这件事传了出去,遂成为百余年前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笑料,令人捧腹不止。    也有这种情况,在有的地方的教会学校中,有的女生为了能够读书,白天放开,晚上偷偷地依旧将双脚紧紧缠裹。昼松夜裹,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。    究竟要不要招收小脚女生入学,英国基督教会上海教区主教罗伯特·斯特朗牧师心中犯难,举棋不定。他思之再三,觉得应该先同女校校长玛丽亚·奥本海默嬷嬷好好商量商量,认真倾听她的意见,方可做出决定,她毕竟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嘛。    斯特朗主教乘坐黄包车,穿过熙熙攘攘的外滩。一路之上,主教看见,形形色色的中国人,有的长袍马褂,有的一身短打扮,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又黑又粗的大辫子,有的还结着红头绳,从未来过中国的洋人从他背后望去还不易分出男女呢。被沪人称为“红头阿三”的印度锡克族警察,身材高大,表情严峻,头巾鲜红,挥舞着大棒,在驱赶人群中的搬运工,用竹扁担挑着长长短短、大大小小的货物,嘴里不停地吆喝着,人们连忙闪开,唯恐避之不及。印度人戴着古里古怪的高帽子,又高又圆,头上像套了个筒似的。几个裹脚的中国妇女,倚门站着,偷偷向外张望,可能是刚从乡下来,城里的一切,都是那样的新奇。    玛丽亚嬷嬷把斯特朗主教迎进客厅,请他坐在松软的沙发上,问他是喝咖啡,还是喝绿茶,主教来华传教多年,已经喝惯西湖龙井茶叶了,便说:“还是泡一杯龙井茶吧,西湖龙井不愧是中国绿茶之王,香气扑鼻,提神醒脑,浓郁醇厚,回味无穷。我在伦敦时,从未喝过这样好喝的茶叶。中国绿茶,万里迢迢,运到欧洲,需时日久,喝到口中,同发酵的工茶味道差不多了。既在上海,临近杭州,有如此新茶,何不多饮几杯,回国后就喝不到这样新鲜的了。”    玛丽亚嬷嬷望见主教的馋样,心中不觉暗暗好笑。她本来喜欢喝咖啡,但咖啡含热量太高,对于保持英国女人最为重视的柳条细腰非常不利,只得改喝龙井。如同当时中国人认为三寸金莲是美女的首要条件一样,英国人认为,蜂腰是美女必不可少的条件,时至今日,依然如此。回想中国古代一位君王喜欢细腰,宫中人为得君王宠幸,纷纷束腰,饭也不敢多吃,不知饿死了多少宫女。大清国慈禧后太后认为,束腰远比缠足对人体的影响更大。可惜的是,人家细腰如故,我们的三寸金莲,由于种种原因,其中也有外国传教士的肆意诋毁,早已弃如敝履,如今快要完全绝迹了。待最后的金莲老妪谢世,三寸金莲将成为历史名词和博物馆中的文物了。   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何以对身体影响更大的束腰,至今明正言顺,如日中天,连带一股减肥之风度卷华夏大地。据报载,有的小女孩已饿得骨瘦如柴,还嫌自己不够瘦,无异中入邪说,走火入魔,病入膏肓。百草减肥茶被包装成藏秘减肥茶,夸大疗效,信口开河,引起公愤,就连新一代相声大师由于为产品代言,也牵连其中,甚为尴尬。何以风靡华夏千载的三寸金莲,竟然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朝不保夕,人命危浅,即将被送进历史博物馆了?! (未完待续)
最后修改日期: 2020 年 8 月 18 日

留言

撰写回覆或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