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创长篇金莲小说】《莲钩秘籍》94  方渔犀  撰
 
·版权所有  禁止外传· 四十章 公使赴任(五)     罗莉莎,是林莉莉在教会学校读书时,外国老师给她起的名字,每个学生都有。外国人觉得中国名字拗口。罗莎莉,倒像一个中国名字,姓罗,名莎莉。不过,在英语中,罗莎莉仅是个名,姓名全称应是罗莎莉·林。    艾琳教授就像研究蒙娜丽莎多年的美术家,在梦中会见蒙娜丽莎真人,林莉莉就是她的蒙娜丽莎,她笑容满面看着林莉莉,仿佛林莉莉身上全是金莲文化的珍宝。她还是喜欢“莉莉”这个名字,叫起来也顺口,说道:“莉莉,你还记不记得,你是几岁开始裹脚的?”    林莉莉对这个问题,并不感到突然。她是学校历届小脚冠军,在上海县赛脚大会上也曾夺魁,见到过不少外宾,他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问她,莉莉已经习以为常了,回答道:“我四岁开始裹脚,四岁是虚岁,按照英国的算法,也就是三岁。我生于一八八0年,今年十九岁,一八八三年开始裹脚,已经整整裹了十五年了。”    艾琳教授聚精会神倾听,生怕漏掉一个字,一面听,一面在精美的皮革的道林纸笔记本上详细记录。她特意为莉莉冲了一杯纯正的巴西咖啡。林莉莉今天依旧一身宽袍大袖,纤细莲足上穿着一双异常尖瘦的网子鞋。    艾琳教授听完,又问道:“莉莉,三周岁,学会走路不过一年多时间,小孩皮嫩内软,裹脚时疼得厉害吗?”    这又是一个外国人经常想问的问题,她们想,不要说小孩子四个脚趾深裹脚底走路,就是大人脚上扎上刺也是寸步难行,能不疼吗?    林莉莉回答道:“裹脚肯定疼的,不疼,裹不成小脚。不过裹脚大有讲究,会裹脚,不大痛;不会裹脚,痛得厉害。我们湖南人裹脚,小脚用烧酒浸泡,烧酒可以杀菌、消炎、消肿、止痛,裹脚时可以减去不少疼痛,裹脚时,就不那样痛了。其他省份,听说也有痛得在床上打滚的。我裹脚时,年仅四岁,已经记不太清楚了,只觉得双脚又麻又胀,虽然难受,也只有忍着。我一向最听妈妈的话,妈妈叫我裹脚,就老老实实地裹脚。”    听完莉莉的回答,艾琳教授陷入沉思,停了一会又问道:“裹脚很痛,甚至痛得在床上打滚,费时费力,为什么还要裹呢?不裹,岂不是更好?小女孩不会受苦,走路又方便。”    林莉莉对这样的问题,却感到有些为难,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,风俗习惯迥然不同,外国人很难理解,更不用说接受中国传承千年的古老金莲文化了。这种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缠裹小脚,这种理所当然的女性必不可少的行为,竟然被西方传教士视为“野蛮的风俗”。    林莉莉对教授坦言:“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,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。简单说起来,在东方,风俗习惯需要小脚,如同在西方,时髦需要细腰。”    艾琳教授表情严肃地点点头,表示同意莉莉的话:“你说得很对,这个问题的确很复杂,西方人要想弄懂它,绝非一朝一夕办得到的。”    林莉莉说道:“教授,不知您知不知道,我们大清国的慈禧皇太后曾经说过:‘穿着紧身衣睡觉,就像是裹着小脚睡觉’。慈禧太后一语中的,击中要害。我看,缠裹小脚同缠束细腰,同为人体美容术,不过一个是裹脚,一个是束腰,纯为爱好,并没有高低贵贱先进落后的区别,与‘野蛮’二字根本扯不上。‘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。’用不着喜欢萝卜,就说青菜的坏话。”    艾琳教授由于不了解当时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国情,向林莉莉提出了小女孩“不裹脚岂不是更好”的疑问,当时西方人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疑问。    林莉莉告诉教授,不裹脚,恰是害了女孩终身,教授不明白。林莉莉说,“不要说是不给女孩裹脚,就是裹得稍大一些,也是嫁不出去的。别看这四个脚趾头是曲是直,却是紧密关系到女孩一生的幸福。除了赤贫之家,没有一家不为女孩裹脚的,不但要裹,还要裹得早,裹得小,裹得好看。”俗话说,“小脚一双,眼泪一缸。”大脚找不到婆家,一辈子哭下来,不知道该有多少眼泪了。俗语说的“娇男不娇学,娇女不娇脚。”也是这个道理。男孩子学习一刻不能放松,切勿怜悯他学习辛苦;放松学习,以致将来考不取功名,反而是在了他。女孩子缠裹小脚再痛苦,裹脚布一刻也松不得,不能怜悯她;脚裹不小,嫁不到好人家,同样是害了她。    艾琳教授告诉林莉莉,英国小姑娘的情况同中国小脚女孩的处境极为相似,不要说腰像水桶一样粗,就是稍微粗一些,也是不易找到好丈夫的。所以她们拚命减肥、束腰,后来饿得骨瘦如柴,还不肯吃东西,得了厌食症。    林莉莉微笑着,用汉语说道:“彼此,彼此!”艾琳问“彼此,彼此”是什么意思,林莉莉说,就是大家全都一样,谁都不要说谁。教授划懂意思后开怀大笑,她又学会了一个汉语词汇:“彼此,彼此!”林莉莉也愉快地笑起来,舱室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。    艾琳一双39码(市尺七寸三分五厘)的大脚,与林莉莉的三寸小脚摆在一起,硕大无朋,无异莲船巨足,反差极大。大脚,小脚,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,不同的风俗习惯,二人交谈得十分融洽、开心,彼此心心相印。充分说明,尽管国家不同,民族不同,文化不同,风俗习惯不同,依然可以和谐相处,亲密无间。    “九月十九日  正东行,是日閤船歌舞,以将至美里坚国海口,庆更重也。入美里坚国(本音埋里嘎)加拉福呢邦之金山海口(美利坚合众国加里福尼亚旧金山),为美国之西岸。入‘敖克西丹达’客寓。译言西来也。自江户(横滨)行水程一万七千二百余里。”    八月二十五,从横滨开航,九月十九,到达旧金山,又名圣弗西斯科,一共航行了二十四天,平均每天航行七百余里,即日行三百余公里,这在当时来讲,算是快的了。    “九月十三日  由美国纽约海口,乘‘扎瓦’暗火轮船,向东北,度大西洋,望英吉利国进发。”    “十月十日  至英国里未布尔(利物浦)海口。复乘火轮车,东行六百六十公里,至英国都邑伦顿(伦敦),入‘各娄倭内尔’客寓。”    “十月十四日  往拜其外部大臣(外交大臣)司丹立。定于十月二十日亲递国书。”    “将呈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及女王夫君菲历普亲王之礼品,移交外部(外交部)”    计呈维多利亚女王礼品:    北洋秋操图一册    康熙江豆红瓷瓶一件    康熙太白尊一件    康熙霁蓝瓷瓶一件    康熙青花瓷瓶一件    仿古景泰蓝瓶一件    乾隆雕漆合一件    呈菲历普亲王礼品:    北京景物全图一本    乾隆黄地青花瓷尊一件    景泰蓝凤樽一件    乾隆雕漆手盒一对    “十月二十日  往温斯尔(女王行宫温莎堡)见英君维克多里雅(维多利亚女王),系女主,年八十,在位六十二年,貌严整。柏协理一同前往。由其外部(外交部)预备官车,其大臣丹立带领,登楼晋见,鞠躬为礼。亲递国书讫,礼毕而出,仍乘原车加寓。(往返一百五十余里)”    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十,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,林莉莉随同姑父大清国首任驻英特命全权公使崔国英赴任,到了英国首都伦敦。旅途劳累,疲惫不堪。由于旅途不便,也不能像在家一样第天按步就班濯脚、裹脚,小脚甚不习惯,如同天天洗脸,忽然三天洗一次那种感觉。    在休息了五天以后,崔国英亲自把侄女林莉莉送入剑桥大学医学院学习。剑桥大学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、剑河之畔风景秀丽的剑桥镇上。这一天是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,星期一。 (本章完,后篇待续)
最后修改日期: 2020 年 8 月 18 日

留言

撰写回覆或留言